来源:九游 发布时间:2025-08-13 08:03:16
九游体育:
创作声明: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,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,仅用于叙事呈现,请知悉
刘建国猛地拍响红木办公桌,桌上的景德镇茶杯震得哐当作响,里面的茶水溅了出来。
陈志明红着眼睛吼道,工装上还沾着机油,就因为我指出了技术问题?就因为我说张志强违反操作规程?
第三机械厂的车间里,轰鸣的机器声从早上六点半就开始响起,一直持续到晚上六点。这家建于1958年的老国企,占地200亩,主要生产机床配件,是整个市里最大的机械制造企业。
陈志明像往常一样,早上六点准时起床。他住在厂区附近的筒子楼里,一间十平米的小房间,和另外两个工人合租。房间里除了一张单人床、一个小桌子和一个破旧的衣柜,就再没有别的家具了。
小陈,今天的任务单下来了,你负责这批轴承座的精加工。班长老赵递过来一张工艺卡片,要求精度±0.02mm,可别给我搞砸了。
这是他在第三机械厂工作的第三个年头。22岁的他,技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到这里,成为一名钳工。 虽然年轻,但他的技术在整个车间都是有目共睹的,特别是精密加工方面,很少有人能比得上他。
陈志明走过去,拿起游标卡尺仔细测量了一下:李师傅,这个尺寸差了0.05mm,超出公差范围了。
您的卡尺可能磨损了,刻度不太准。陈志明耐心地解释,我借您用我的这把,这是上个月刚校准过的。
李师傅重新测量,果然发现了问题:哎呀,幸亏你提醒,不然这批货就废了。小陈,还是你细心啊。
这样的事情在车间里经常发生。陈志明不仅技术过硬,而且做事认真负责,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但也正是这种认真的态度,让他在厂里得罪了不少人。
王建华住在老厂区12号楼一层,一间不到二十平米的房子。 房间里家具简陋,但收拾得很干净。 一张木头床,一个三斗桌,几把竹椅子,墙上贴着几张革命宣传画。
志明回来了,快坐下吃饭。王建华从厨房端出两个菜,一盘白菜炖豆腐,一盘咸菜丝。
舅舅,您怎么又做这么简单的菜?陈志明有些心疼,我上次给您的钱呢?买点肉吃啊。
那钱我存起来了,给你娶媳妇用。王建华笑眯眯地说,我一个老头子,吃什么都一样。
王建华今年58岁,是第三机械厂的退休工人。 三年前退休,每月领380元退休金。 他是陈志明唯一的亲人,从小把陈志明带大。
没有,大家都挺好的。陈志明不想让舅舅担心,就是有些人做事不太认真,我提醒他们,他们有时候不太高兴。
王建华点点头:年轻人,做事认真是好的,但也要学会变通。有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大家都好过一些。
可是舅舅,如果我们不认真,产品质量怎么保证?万一出了问题,不是害了客户吗?
王建华看着外甥认真的样子,心里既欣慰又担心。他知道陈志明的性格,太过刚直,在这个人情社会里很容易吃亏。
志明,你说得对。但是...王建华欲言又止,终究是摇摇头,算了,你按自己的想法做吧。
张志强,35岁,从技术科调到一车间,负责工艺指导。 他穿着雪白的工程师制服,胸前别着技术员的牌子,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。
们,我是新来的技术员张志强。他站在车间中央,声音很大,以后这个车间的技术问题都由我负责,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可以来问我。
张技术员,这批轴承座的工艺有点问题,能不能改一下?陈志明走过去,拿着工艺卡片说。
按照现在的工艺,粗加工和精加工之间没有时效处理,这样易产生内应力,影响最终精度。
哦?张志强冷笑一声,你一个钳工,懂什么工艺?这个工艺是技术科制定的,有什么问题?
觉得什么?张志强打断他的话,小,你才工作几年?我做技术的时候你还在学校里呢。技术问题轮不到你来指手画脚。
好了,不要再说了。车间主任李建设走过来,陈志明,你好好的活就行了,技术问题有张技术员负责。
陈志明只好闭上嘴,回到自己的工位上。但他心里很不服气,明明是好心提醒,怎么就成了指手画脚?
接下来的几天里,张志强在车间里颇受工人们的欢迎。他经常给大家讲一些技术知识,虽然有些内容并不太实用,但听起来很有道理。
但是陈志明发现,张志强有一个很大的问题:他经常为了赶进度而忽略一些重要的操作规程。
3月14日上午,张志强在操作立式铣床时,为了抢时间,跳过了冷却液检查步骤,直接开始加工。
半小时后,机器开始发出异常的响声。张志强停下机器一看,刀具已经严重磨损,工件也报废了。
你一个小钳工,有什么资格质疑我?张志强彻底爆发了,我做技术员的时候你还在念书!你懂什么叫技术?
我不懂技术,但我懂操作规程。陈志明也来了脾气,《机械加工PROC》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,每次开机前必须检查冷却系统!
听到工人们的议论,张志强更加恼怒:你们懂什么?这种小概率事件,不可能每次都检查!
小概率?陈志明冷笑一声,那为何需要制定规程?既然有规程,就应该严格执行!
够了!李建设大喝一声,都给我闭嘴!陈志明,你太放肆了!张技术员是技术人员,轮得到你来指手画脚吗?
只是什么?李建设走到陈志明面前,你认为自身技术好就了不起?告诉你,这里不是你说了算!
陈志明看着李建设,又看看张志强,心里充满了失望。他不明白,为什么坚持原则反而成了错误?
按规程?李建设冷笑,你了解什么叫规程?你了解什么叫效率?为了你那点所谓的规程,耽误了生产进度,损失谁来负责?
够了!你给我闭嘴!李建设指着陈志明,从今天开始,你停工反省!何时想通了,何时再来上班!
凭什么?李建设冷笑,就凭你目无领导,破坏车间团结!就凭你不懂规矩,还敢顶撞技术员!
好,我反省。他咬着牙说道,但是我希望领导能明白,我这样做是为了厂里好,为了大家好。
就是个普通工人,技校毕业的,家里没什么背景。李建设说道,但是这个人很固执,总是很喜欢钻牛角尖。
技术倒是不错,但是不懂规矩,不了解什么叫服从。李建设继续添油加醋,这次竟然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顶撞技术员,太不像话了。
刘建国点点头:这种人不能要,会坏了厂里的风气。你们先让他停工反省几天,如果还不知悔改,就开除他。
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车间。有人同情陈志明,认为他只是坚持原则;有人则认为他不懂变通,自找麻烦。
老工人李师傅找到陈志明:小陈,你这次太冲动了。张技术员确实有问题,但你不应该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指出来。
当然可以说,但要看场合,要给人留面子。李师傅叹气道,你这样做,不是帮他改正错误,而是让他下不来台。
陈志明沉默了,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。也许李师傅说得对,自己的方式确实有问题。
听说和技术员吵起来了,现在被停工了。赵大爷看看四周,压低声音,我听我儿子说,厂长很生气,可能要开除他。
陈志明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说了一遍,包括张志强不按规程操作,以及自己如何指出问题的。
舅舅,我也知道方法有问题,但是当时我实在看不下去了。陈志明苦笑,明明知道有危险,为什么就不能说?
不是不能说,而是要看怎么说。王建华语重心长地说,你可以私下里提醒他,也能够最终靠班长转达,为什么一定要当众指出?
王建华看着外甥愧疚的样子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他知道陈志明是个好孩子,只是太过正直,不懂得人情世故。
你没做错,但是你得罪了人。王建华叹气,在这个社会里,有时候对错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能不能和大家和谐相处。
李建设的办公室在车间一角,十几平米的房间里摆着一张办公桌,墙上贴着生产进度表和安全标语。
李建设满意地点点头:算你还有点自知之明。不过,光道歉还不够,你得让大家看到你的诚意。
当着全车间的人,向张技术员道歉。李建设冷冷地说,承认自己错了,请求他的原谅。
各位师傅,各位同事,我向大家道歉。他深深鞠了一躬,昨天我因为技术问题和张技术员发生争执,方法不当,给大家造成了不好的影响。
特别是张技术员,我向您道歉。陈志明转向张志强,我不应该当众质疑您的决定,请您原谅。
张志强神情傲慢地看着他:陈志明,你知道错了就好。希望你能吸取这次的教训,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。
李建设满意地点点头:好了,陈志明既然承认了错误,大家就不要再计较了。明天继续上班,好好工作。
小陈,你受委屈了。李师傅拍拍他的肩膀,但是这样也好,以后就没人为难你了。
陈志明点点头,但心里很不是滋味。他感觉自己像是被人踩在脚下,屈辱感让他几乎喘不过气来。
接下来的几天里,张志强在车间里更加趾高气扬了。他似乎很享受这种被维护的感觉,开始变得更专横。
类似的事情接连发生,张志强经常指手画脚,要求工人们加快速度,而且不许任何人质疑。
陈志明,你又想说什么?张志强每次都用这种口气,你不是已经道过歉了吗?怎么还是这个老毛病?
车间里的其他工人也看在眼里,但大家都不敢说话。谁都知道,现在张志强是厂长和车间主任保护的人,得罪了他就是得罪了领导。
3月14日下午,一批重要的出口产品在最后检验时发现了质量上的问题。 五十套轴承座中,有二十套的精度超出了标准范围。
问题出在加工工艺上,进给量太大,切削速度太快。质检员分析道,而且有些工序没有按规程操作。
很快就查出,这批产品是在张志强的指导下加工的。为了赶进度,他要求工人们加快速度,并且简化了一些工序。
正常工艺?质检员拿出工艺卡片,这上面明确写着进给量是0.2mm/r,你为何需要调到0.3mm/r?
提高效率就可以不按工艺吗?李建设怒道,你知道这批货的损失有多大吗?十万块钱!
十万块钱,在1995年可是个天文数字。 相当于普通工人二十年的工资总和。
李建设的脸色更加难看了。他想起前几天陈志明道歉的事情,心里开始不安起来。
陈志明看看张志强,又看看李建设,犹豫了一下:是的,我确实觉得工艺参数有问题。
你说过的。旁边有几个工人为陈志明作证,我们都听见了,你说陈志明总是多管闲事,让他少说话多干活。
刘建国听完,勃然大怒:张志强!你是怎么搞的?这么重要的订单,你竟然敢随意更改工艺?
刘建国的脸色更加难看了。他想起李建设前几天的汇报,说陈志明目无领导,不懂规矩。
陈志明苦笑:我坚持过,但是没人相信我。而且前几天的事情之后,我不敢再多说什么了。
一个技术过硬的工人,因为坚持正确的原则而被打压;一个不负责任的技术员,因为有关系而被保护。结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。
刘建国听完,脸色变得更难看。他意识到,自己被李建设误导了,做了错误的决定。
而陈志明,虽然得到了某些特定的程度的,但心里并不轻松。他知道,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。
陈志明拿着通知书,简直不敢相信自身的眼睛。明明是自己发现了问题,提醒了风险,现在反而被开除?
他立即找到李建设:主任,这是怎么回事?明明是我发现了问题,为何需要开除我?
张技术员已经被调离车间了。李建设冷冷地说,但是你的问题更严重,影响了车间的稳定。
李建设摇摇头:厂长没时间见你。你还是收拾东西走人吧,别在这里丢人现眼了。
刘厂长很忙,没时间。秘书连头都没抬,你的事情车间已经处理了,不需要再找厂长。
我目无领导?我破坏团结?陈志明气得声音都颤抖了,我只是坚持技术标准,指出安全风险隐患,这也叫目无领导?
你就是目无领导!刘建国也来了火气,你以为你是谁?技术员的决定轮得到你来质疑?车间主任的安排轮得到你来反对?
这句话深深刺痛了陈志明。技校毕业又怎么样?难道技校毕业就不能坚持正确的原则吗?
厂长,学历不代表一切。事实上,我的判断是正确的,那批产品确实出了质量问题。
是,你的判断是正确的。刘建国点点头,但是你的方法是错误的。你不懂什么叫组织纪律,不懂什么叫服从管理。这样的人,我们厂要不起!
不是坚持原则错误,而是你的态度错误!刘建国指着陈志明,你认为自身很了不起吗?告诉你,这样一个世界不是你说了算的!
就在这时,他想起了舅舅王建华。也许舅舅能帮他说句话,毕竟是老工人,在厂里还是有些人脉的。
刘建国愣了整整三秒,随即发出一声充满轻蔑的冷笑:你舅?你舅算老几?一个拿着380块退休金的老工人,我为何需要记得他?
他站起身来,居高临下地看着陈志明:小子,别以为攀个啥关系就能保住饭碗。你舅在这厂里干了三十年,还不是个普通工人?连个班组长都没当过!
记得什么?刘建国不耐烦地摆手,走到窗边点燃一支中华烟,你舅就是个普通工人,退休金都不够买包好烟的,我有必要记住每个无关紧要的人吗?
王建华缓缓站起身来,从怀里掏出一个深红色的真皮证件夹。他的腰板挺直了,脸上没有了刚才的卑微,反而带着一种令人敬畏的威严。
小刘,他的声音平静如水,但每个字都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,看来你真的不记得我了。
刘建国的双腿开始不受控制地颤抖,额头上瞬间冒出密密麻麻的汗珠,顺着太阳穴滑落。
他张着嘴想要说话,却发现喉咙干涩得发不出任何声音,只能发出呃...呃...的细微喘息。
整个人仿佛被雷击中一般,身体僵硬地向后退去,直到后背撞上了身后的文件柜。